蜃樓論叢第零肆輯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各方推薦
司黛蕊(Teri J. Silvio)|中研院民族所
吳靜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張榮隆|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理事
封面書腰
在「殘」與「障」的位置上,重行探索被遮蔽了的歷史、暴力與權力關係。
「聾人從來不曾占有家園。由於聾人乃分散地出生於不同的健聽家庭裡,他們從一開始就處於某種離散的狀態。」——H-D. Bauman and J. Murray
封底書腰
殘與缺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的位址。
「一般盲人對於什麼是『看得見』的理解,要強過一般明眼人對於什麼是『看不見』的理解。盲人在明眼人當中成長,上學,成人。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讀的文學,我們住的建築,都是明眼人設計的,而且是為明眼人設計的。」—— G. Kleege
內容簡介
殘障不僅是隱喻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我們的生長環境裡,常用文盲/「失明牛」來指稱不識字(通常也意味著低階級與沒文化)的人,以「臭耳人」形容聽者心不在焉或直接指稱聽不見的人,或者,以「跛腳政府」比喻政府施政的無能——「殘障」作為隱喻時時充墊著我們的語言,而那樣的隱喻有其物質性,更是活生生的現實。「殘」與「障」深具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具現著種種意識形態爭戰,也是現實權力鬥爭的位址。本書選收十篇殘障研究相關論述,希冀能從習常看待「殘障」為個人生命悲劇,以「健全主義」思考的生物學醫療觀點,轉移到文化與社會的視角,重新思考「殘障」的社會性與歷史性,使「殘障」成為一具有政治性的範疇、促成社會改變的進程。
「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
自幼罹患一種肌肉會萎縮的病症,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權律師強森,秀麗的深色長髮編成長辮溫柔垂落在她纖細的肩膀,背脊呈現優雅的「扭折深曲的S型」,說:「並不是我醜」,「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要怎麼看我」。相對於多數人看見強森只能看見一個受苦的生命,或者,一則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強森教導我們如何欣賞她所呈現的「稀有的美」,引領我們注視她卻不在她身上粘黏汙名的標籤,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觀看倫理,重新思考另一種看的政治。「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強森讓我們看見,一個值得過的人生,看起來就像她這樣。
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
一個在殘障研究中經常被複誦的認同政治論調,說:白人不會變黑,男人不會變成女人,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會變成殘障。誠然,只要活得夠久,絕大多數人都將變成殘障,然而,那些在早年就變成殘障的人,那些最缺乏管道享用醫療照護的人,那些受苦的時間更長、而又比較早死去的人,都是住在未開發國家的貧民。不同於第一世界宣稱的普世平等流動自由的全球化模型,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觀點呈現出:富人以交易之名對於窮人的「器官劫掠」,富國藥廠將感染病毒的藥品銷往貧困的國度造成嚴重傷殘,把生產的地雷賣到戰亂的區域,再透過紅十字會空降慈善的義肢......——「殘障」作為多重政治性交會的位址,挑戰著階級的不公與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種種不義。
「如果你是瘋子,你還能不能有健全的心智?」
普萊斯作為一個「瘋子」,一個運用心智在學院討生活的創作與修辭學教授,透過重返數個關於「精神障礙」詞彙的社會與文化脈絡,釐清和她自身經驗間的關係。「成為身心障礙者」,之於她「是一段牽涉了社群、權力和愛的旅程」,她用一個故事說明自己如何從一個花很多時間在醫院裡,被醫生開藥和打針的人,輾轉移居到一個多樣而充滿爭議性和關愛的身心障礙社群裡:2008年的一個冬夜,經過長程飛行,感覺慌亂的普萊斯走進一個探討身心障礙的論壇,而馬可斯張開雙臂,給了她一個結實的長長擁抱,她說:「我們的手臂得彎成古怪的角度才能在他輪椅的局限下擁抱,他的下巴卡著我的頭皮,我們的皮膚溫暖地貼著。對我而言,這個擁抱就是身心障礙社群。尼爾可能知道或不知道40歲了還因夜魘而驚醒是什麼感覺,而我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拼命努力說出成形的字句是什麼感覺」,但對她而言:「定義身心障礙就是去跨越這些空間,將手伸出。」
目次
沒有眼睛可以跳舞嗎?——汙名、差異與健全主義|劉人鵬
21世紀的聾研究:「耳聾得益」與人類多樣性的未來|H-德克森.L.鮑曼、約瑟夫.J.默瑞|陳耀宗 譯
注視|蘿絲瑪莉.嘉蘭-湯姆森|楊雅婷 譯|陳耀宗 校訂
他者的可見與不可見|李智良、盧勁馳
定義精神障礙|瑪格麗特.普萊斯|林家瑄 譯|陳耀宗 校訂
從文化人類學觀點談「正常」與「殘障」|呂欣怡
瘋狂的戰鬥:精神病學與身心障礙運動|布萊得里.路易斯|陳羿安 譯|陳耀宗 校訂
青少年殘障者們的占領游泳池計畫|鄭聖勳
敘事的義肢與隱喻的物質性|大衛.T.米切爾、莎朗.L.史奈德|楊雅婷 譯|陳耀宗 校訂
通用設計:全球化時代殘障的工作|麥可.戴維森|楊雅婷 譯|陳耀宗 校訂
與失敗同行——運動中的時間、污名與身體感覺|何欣潔
後記:「日光原來是黑色的——倒也好!」|宋玉雯
作者與譯者簡介
編者簡介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北:花木蘭,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與丁乃非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與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
宋玉雯
清華大學中文系、社會所畢業,文字工作者。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蔡孟哲
政治大學會計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鄭聖勳
美術編輯。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博士後研究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現為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H-德克森.L.鮑曼(H-Dirksen L. BAUMAN)
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聾研究所教授。為《睜開你的眼:聾研究正說話》(Open Your Eyes: Deaf Studies Talking)(U of Minnesota P, 2008)的編輯,同時是《手語/標記身體詩學:美國手語文學散文集》(Signing the Body Poetic: Essays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Literature)(U of California P, 2006)的共同編者。
麥可.戴維森(Michael DAVIDSON)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所教授。與殘障研究相關的著作頗豐,近作包括〈聽到事物:耳聾表現中的演說醜事〉(Hearing Things: the Scandal of Speech in Deaf Performance),收於Sharon Snyder等人所編的《殘障研究:使人文學科能行》(Disability Studies: Enabling the Humanities)(MLA, 2002);〈幻肢:黑色電影與殘障身體〉(Phantom Limbs: Film Noir and the Disabled Body)(GLQ, 2003);〈奇怪的血:恐血症與酷兒國的未察邊界〉(Strange Blood: Hemophobia and the Unexplored Boundaries of Queer Nation),收於Timothy Powel編的《超越邊界:在多元文化脈絡中重構文化認同》(Beyond the Boundaries: Re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y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Rutgers UP, 1999)。最新專書為《給左撇子的協奏曲:殘障與由熟轉生的身體》(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Disability and the Defamiliar Body)(U of Michigan, 2008)。
蘿絲瑪莉.嘉蘭-湯姆森(Rosemarie GARLAND-THOMSON)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艾默理大學(Emory University)婦女研究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主義理論、美國文學,以及殘障研究。著有《非常身體:體探美國文學與文化中的身體殘障》(Extraordinary Bodies: Figuring Physical Disability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Columbia UP, 1997),編有《畸形:非常身體的文化奇觀》(Freakery: Cultural Spectacles of the Extraordinary Body)(New York UP, 1996);為《殘障研究:使人文學科能行》(Disability Studies: Enabling the Humanities)(MLA, 2002)的共同編者。近作為《注視:我們如何去看》(Staring: How We Look)(Oxford UP, 2009)。
布萊得里.路易斯(Bradley LEWIS)
醫學博士、哲學博士,紐約大學加勒廷個人化研究學院(Gallatin School of Individualized Study)副教授。接受人文學科與心理學的跨學科訓練,書寫介於心理學、文化研究,以及殘障研究。近作包括《敘事心理學:故事如何形塑臨床實踐》(Narrative Psychiatry: How Stories shape Clinical Practice)(Johns Hopkins UP, 2011)、《抑鬱:整合科學、文化、人文學科》(Depression: Integrating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ties)(Routledge, 2011)。
大衛.T.米切爾(David T. MITCHELL)
與Sharon Snyder合著《敘事的義肢:殘障與論述的倚賴》(Narrative Prosthesis: Disability and the Dependencies of Discourse)(U of Michigan P, 2000)、《殘障的文化方位》(Cultural Locations of Disability)(U of Chicago P, 2006),兩人曾共同製作三部與殘障藝術、歷史、文化相關的得獎影片,協助成立Modern Languages Association的「就職殘障議題委員會」(Committee on Disability Issues in the Profession),研究、書寫、策畫「芝加哥殘障歷史展」(Chicago Disability History Exhibit)、「工作的身體:殘障藝術與文化慶典」(Bodies of Work: Disability Arts and Culture Festival)。即將完成新書《殘障的地理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Disability),同時製作涉及食管閉鎖的社會與手術議題相關新片。
約瑟夫.J.默瑞(Joseph J. MURRAY)
任教於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聾研究所。歷史學家,從事聾研究,探索聾人間的跨國互動,從歷史性的角度分析聾人與聽人間的交集。
瑪格麗特.普萊斯(Margaret PRICE)
斯貝爾曼學院(Spelman College)英文寫作副教授,《殘障研究季刊》(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評論的共同編者。著有《瘋狂在學校:精神殘障與學院生活的修辭》(Mad at School: Rhetorics of Mental Disability and Academic Life)(U of Michigan P, 2011),目前正撰寫第二本關於學院如何「命名」與「不命名」精神殘障的專書。
莎朗.L.史奈德(Sharon L. SNYDER)
哲學博士,與David T. Mitchell合著《敘事的義肢:殘障與論述的倚賴》(Narrative Prosthesis: Disability and the Dependencies of Discourse);執導及共同導演以殘障為主題的相關電影,如《一個沒有身體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Bodies)。
何欣潔(Hsin-Chieh HO)
澎湖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
呂欣怡(Hsin-yi LU)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人類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李智良(LEE Chi-Leung)
香港作家。著有中、英雙語詩歌/小說集《白瓷》(Exist Random,1999)、散文集《房間》(郭詩詠編,Kubrick/廿九几,2008),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部分作品收入《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個人部落「處決1938!」,見:http://oblivion1938.com。
劉人鵬(Jen-Peng LIU)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北:花木蘭,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與丁乃非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與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鄭聖勳(Sheng-Shun CHENG)
美術編輯。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博士後研究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現為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盧勁馳(LO Keng Chi, Clayton)
筆名「不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生,詩人、作家。作品散見於《秋螢詩刊》、《字花》、《月台》、《詩網路》、《詩潮》、《城市文學》等文學刊物。曾奪多個文學獎項,包括「城市文學獎」新詩組冠軍,「香港青年文學獎」詩獎。於2009年奪得第二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獲香港助出版個人詩集《後遺——給健視人士.看不見的城市照相簿》(香港:三聯,2009)。現為文學雜誌《字花》編輯。個人網站「不信的日光語」,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clayton。
譯者簡介 林家瑄(LIN Chia-Hsuan)
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現為期刊編輯,並從事翻譯工作。
陳羿安(CHEN Yi An)
清華大學外語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2011年起擔任兼職譯者、華語教師,現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指教信箱 cynthiaoncloudnine@gmail.com。
陳耀宗(TAN Yau Chong)
馬來西亞人,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定居馬來西亞檳城,專事文史翻譯與編輯工作。
楊雅婷(Yating YANG)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及文字編輯工作。譯作有《啥都瞭了》(行人,2004)、《馬戲團之夜》(行人,2007)、《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行人,2010)、《妻子離開我的理由》(行人,2011)、《記帳遊戲》(行人,2013)、《蘭閨寶錄:明清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長大下的孩童》(巨流,2004)、《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巨流,2008)、《關於美之必要》(天下雜誌,2008)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 書名: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 編者: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
* 頁數:288頁
* 尺寸:17×20cm
* ISBN:978-986-91263-0-4
* 定價:280元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