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金臂勾


 


金臂勾


各方推薦
鯨向海(詩人、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
楊佳嫻(詩人、台大暨清大兼任助理教授)

書腰文字
金剛變形超屌體,亂入鬼扯詩!──鯨向海拍桌讚歎。
野草中的惡聲,假面下的告白!──楊佳嫻握拳推薦。

作者簡介
唐捐,射手座,O型,1968年生於嘉義。台大文學博士,清大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詩集《無血的大戮》等四種、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論述《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曾獲五四獎、年度詩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內容簡介
殘渣裡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捉狂中打開生命的真相。《金臂勾》起於不安與質疑,一方面用詩的形式,反思了製作詩意的機制、經營詩語的方法。一方面也反思了既有美學所賴以滋生的社會結構與意識型態。這是一本拉雜摧燒、肆無忌憚、「欲傷人必先自傷」、「取詩於非詩」的詩集。


目次

左卷

Ⅰ.明天,我就要去當兵 5
Ⅱ.ㄠ 9
Ⅲ.七等兵之歌 15
Ⅳ.平安倒轉來 19
Ⅴ.飄洋過海來看妳 25
Ⅵ.宅男詩抄 27

插曲:致學長(石虔)  39

右卷

Ⅰ.老人暴力團 6
Ⅱ.致命底一擊奏鳴曲 12
Ⅲ.聲無哀樂論 16
Ⅳ.食字路口 24
Ⅴ.七傷拳 32
Ⅵ.幾希矣 40
Ⅶ.南海血書 48
Ⅷ.無饜的青春 54
Ⅸ.小賦別 60
Ⅹ.約旦狂人在隘寮 68
XⅠ.因為瘋的緣故 74
XⅡ.眾矢之弟反進行曲 80
XⅢ.出賽曲 86
XⅣ.所有病的我通通藥 94
XⅤ.亂亂飛的歌 100
XⅥ.三台電腦和釶們的主人 106
XⅦ.假面特攻隊 114
XⅧ.我國 118
XⅨ.九九歡樂頌 124
XX.退童 130
   後記 138
   繫年 142


後記

唐捐


這本詩集收錄我持續多年的系列創作,編校既畢,頗有一種「木已成舟」的感慨。過去幾年,我大概是在騷動不安的情境下,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對話,喋喋嚷嚷,如癡如狂。而今貓鳴狗吠鬼哭神嚎都漸漸平息,樹在林間生長,船在河裡航行,我也該重新做人了。
我預設的收訊者是學弟和學妹,雖然他們多半沒有在聽。我之所以痴頑地說了那麼多年,原本有些特定的因緣。二〇〇四年左右,我偶然寫了兩首〈致學妹〉,主人翁是一個滿懷不爽,歷經磨難,終於慘遭兵變的小役男,他的女朋友原是大學時期的學妹。
從學院到軍營,再到出社會,這正是一個年輕人認識世故人情的關鍵時段。恰好我有一個正在服役的小學弟,讀了那兩首遊戲之作,心有戚戚焉,乃仿我句式,寫下一首〈致學長〉,細說自己的切身見聞。我讀後衍生許多感想,乃答以一首〈致學弟〉,雖然一時暢情,總還有些意猶未盡。
於是我稍稍擴展一下原來的「致學妹系列」,便收束起來,轉而以數年的時間經營「致學弟系列」。事實上,「學弟」作為前輩對後進的稱呼,特別通行於學院與軍營。我嘗試把這兩個處所,提昇到「隱喻」的層次。漸漸發現裡面有豐富的意象可取,有複雜的意思可說,並不侷限於最初的那個因緣。


很容易而且必然地,我也逐漸度過生命的夏天,稍稍入秋了。
在血氣勃勃的青春歲月裡,賴有各種形式的「老師」在前面啟發或指引。但到了一定關頭,也得毅然告別。這是基於創造而不得不展開的告別,帶著感傷與敬意。當然,生命中也會遇到一些並不特別需要尊敬但卻很有緣份的前輩,要說告別,有時還賴運氣,有時只須勇氣。
至於「廣義的」或「隱喻的」學弟,依照時間的鐵律,數量只會不斷增加。他們不能簡單地被視為後來者,有時也可以反過來發揮前驅的作用。相對於老師們教導的錘鍊之術,我說不定是在與新來者或未來者對話的過程中,體驗了潑灑成詩的可能。遂想著力創造一些「學弟性」,也是不無趣味的吧。
於是,在這本詩集裡,我刻意操作「告別老師,擁抱學弟」的姿態和聲音。老實說,這真是一種極其「媚俗」的策略,誰都知道未來必然掌握在學弟的那一代。著力討好學弟,有什麼了不起,何況真的能夠討好嗎?所以我想這種迎與拒,或許不無││雖非全然││假惺惺的意味。
何況我最初抽筆寫這個系列時算是老青年,掩卷熄燈,推桌而起,卻是個新中年了。作為一個虛擬的學長,肉身乃至精神意態,不免仍然是向老師看齊的。畢竟所謂「老師性」,也有美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無論如何,在職業上我根本就是個老師啊。


然則或好或壞的老人是我,機車的學長是我,裝可愛的學弟也是我。則這些裝腔作勢的詩,就當是「我國」之中一場莫明其妙的內鬨吧。像左腦與右腦的論辯,左手和右手的纏鬪,勝敗統歸於我,好憎不假他人。
青春近乎神話,邈矣難追,惟有一份能量在體內悄悄運作著,那也就是少年習詩以來久久不肯失傳的意氣吧。憑此意氣,走上大亂鬪的語言擂臺。聽哪,有人大聲鼓譟,有人對空鳴槍。看哪,有人對著浩瀚無際的大氣,舞出了一套苦練多年的,噫,七傷拳。

ISBN 978-986-860-66-4-7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


 


 蜃樓論叢第零貳輯
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


編者:丁乃非、劉人鵬

書腰文字:
王蘋(性別人權協會)、黃道明(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羅永生(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 聯合推薦

兼具學術思惟與運動能量   一本值得閱讀的有趣的書


【編者簡介】

丁乃非,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著作包括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以及與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

劉人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花木蘭出版社,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灣學生書局,2000),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


【本書介紹】

「幸福嗎?」「……」

「我的家庭真可愛,幸福美滿又安康……」,我們從小就從這首歌去學習、認識家庭,但這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到不了的迷夢,而能停留在迷夢中的人,也很難說出為了活在歌裡的「幸福美滿」所付出的代價,那些在親密關係與親情捆綁中無法啟齒的噩之又噩,就如同酷兒學者海澀.愛(Heather Love)所說的:「婚姻和家庭這種制度的詭異特色之一,就是它們總能使身在其中和之外的人都覺得糟透了。」

家庭與幸福是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正典異性戀婚姻現代小家庭在亞洲的歷史不過百年,我們日夜奉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度,事實上是國家政策介入協力製作的現代產物,一點都不天生自然。近年來從夯極一時的小三與大老婆的復仇話題,到建商廣告中一幢幢變本加厲買不起的窗明几淨——幸福的家庭,其實只能夠供給特定的地點與身體、特定的社會階級身分位置與特定的生活形態,並且總沒有提及社會裡可能更多的「不合格」的人;如果一首兒歌可以是「我的婚姻-家庭真辛苦,壓抑疲憊又恐怖」的時候(而這種時候又總是那麼的貼近、這麼的多),這本書就是一首像這樣子的歌。

婚姻-家庭與幸福不是只有一種可能

本書作者群來自印度、中國、美國、香港和台灣。從晚清中國的毀家廢婚論述、1950年代以降的台灣酒家小姐到當代電玩遊戲中的劣父孽子,從上海拉拉不得不的表面微笑到香港女同志擠迫的情慾與居住空間,從無權成家的原住民「姊妹」(adru)到轟趴男同志的搖頭性愛奇觀,所收錄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毀家廢婚作為方法」,各篇論文以不同的方法、角度描述分析異質的時間和空間的婚姻家庭連續體。第二部分「不/可能的親密」,各以訪談或口述歷史,和小說、遊戲的文本閱讀,親近、記錄也分析當代部分之「不合格」公民個人或群體的家庭婚姻連續體內外之感覺以及知識的經歷。第三部分「連老虎都可以有的未來」則是綜合討論,進一步追究正典的性實踐所彰顯的性、親密關係、情愛、公/私等論述的矛盾。

本書所收錄的相關論述,匯聚了不同時空背景的故事,而「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正是在開啟並探索我們對於幸福的不同想像與追求,唱出想要彈同調的不能與不願,唱出我們對於幸福的不同調。


【目次】

導論:親密色差——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 ︱ 丁乃非、劉人鵬      1


一、毀家廢婚作為方法      

晚清毀家廢婚論與親密關係政治 ︱ 劉人鵬      33

廢婚、廢家、廢姓:何震的「盡廢人治」說 ︱ 陳慧文      69

納妾的性政治 ︱ 馬克夢(Keith McMahon)      91

從革命家庭到物化家庭:解讀中國大陸六十年婚姻家庭中的關鍵字 ︱ 閔冬潮      101

非正典性相、強制婚姻、女性主義政治學之批判 
Non-normative Sexualities, Compulsory Marriage and Feminist Politics: A Critique
馬力.約翰(Mary E. John)︱ 陳柏旭譯      125

置疑婚姻.轉譯家庭
Querying Marriage: Family Translations
丁乃非 ︱ 張永靖譯      135


二、不/可能的親密          

表面的微笑:上海拉拉的家庭政治 ︱ 金曄路      169

「條件性空間」: 香港女同志情慾、居住空間
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Living Spaces
鄧芝珊 ︱ 賴政宏、楊靜怡譯      193

不可能的家:酒家小姐的再現勞務 ︱ 宋玉雯      221

無權「成家」:性/別的苦難政治經濟學 ︱ 林文玲      247

劣父孽子的溫馨家庭 ︱ 鄭聖勳      269

男同志搖頭性愛的奇觀:《搖頭花:一對同志愛侶的e-Trip》中不爽的單偶者、妒羨、酷兒 ︱ 張永靖      297


三、連老虎都可以有的未來          

對置疑的置疑:綜合討論 ︱ 何春蕤      321

我們如何與巨人作戰  How Do We Do Battle with Giants?
馬力.約翰(Mary E. John)︱ 林家瑄譯      327

作者與譯者簡介        
附錄:2009年「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國際工作坊會議說明暨議程      335

ISBN:978-986-86066-3-0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裙拉褲甩



 

蜃樓文叢第零貳輯
裙拉褲甩

著者: 游靜

各方推薦:
白瑞梅(中央大學英美系教授)、洪凌(作家)、許迪鏘(素葉編輯)、陳雪(作家)、鄧小樺(文化評論人)

內容簡介:
香港八十年代文化評論復活記
本書從寫作的八十年代,到1999年作為珍熊靜出版社唯一的出版品,直到2011年於蜃樓重新與讀者見面,《裙拉褲甩》具體呈現了在這期間香港「文藝青年成長的機遇、想望與艱辛」,其寫作與初版、再版的本身就是一則「充滿機緣巧合、關於感知的承傳與轉化的故事」(游靜)。

多謝你讀我的文字。我們依然是陌生人。——游靜
本書收錄游靜八十年代在香港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詩文。相對於置身事外貌似「客觀」,或是獻身涉入的激昂吶喊,游靜冷調的文化評論,既不犬儒也不高亢,與描寫對象始終保持著一種親暱而又疏遠的距離,她的關切仍然是熱烈的,儘管隔著某種奇異的陌生感。

總是有這許多無以言說的一切,有一段,甚至每一個音符都來遲了,都來了,只是遲。——游靜
葉輝在十多年前的書序裡說:「一本書和一個人,是一個故事。一本書和一個人,加上一段時間,是另一個故事。」事過,境也不一定遷得過,《裙拉褲甩》中評論的電影、選舉、事件都下檔了,但其中錯落、掩抑的情感,包括身分/性別/國族認同,並沒有隨著歷史時間歸檔。經過了時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更加銳利而抒情,展開了文化評論可以具備的情感張力,那是我們在《裙拉褲甩》可以讀到的不安、邊緣、脆弱與動亂。

作者簡介:
游靜,自幼對數字、方向、直線低能,惟勉力在文藝的領域中彌補失落的自尊。
中學時期曾險些被香港教育機制淘汰出局,在那陰鬱無可宣洩的境地中遂開始寫作。文章陸續出現於《音樂一週》、《年青人週報》、《號外》、《電影雙周刊》、《博益月刊》、《越界》等,以影評人、舞評人、劇評人、書評人(後來遂被歸類為文化評論人)、詩人、散文、小說作家等不同身分出席不同場合。大學期間為生計同時兼顧多份工作,並開始於《快報》寫專欄《舉案》,於《星島日報》寫《裙拉褲甩》。
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及其文化評論部分〈閱讀都市〉編輯。著有《另起爐灶》(1996)、《裙拉褲甩》(1999)、《好郁》(2002)、《性/別光影: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2005) 及編有《性政治》(2006)等書。電影及錄像作品包括《壞孩子》、《雪仙的妹妹》、《好郁》(獲葡萄牙費加拿霍斯電影節影評人大獎)、《理想(國)的論述》(德國國際錄像藝術大賽二十佳作入圍)、《流》(日本視象論壇節評審團特別獎)、《另起爐灶之耳仔痛》(香港獨立短片展紀錄片組銀獎)、《我餓》(捷克布雷電影節銀獎,香港獨立短片展公開組銀獎)等。
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性別、年齡不定。

ISBN 978-986-860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