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書折插圖



田丹丹是貴州侗族女孩,圖為與鄭聖勳繪圖於侗族村寨大火之後。田丹丹扯掉了圖中女孩的一隻腿、一隻手,再把扯掉的手腳貼於少女背面,膠帶(與畫面)正面的咒文為防火咒語,扯掉的手腳貼上後的痕跡在畫面的背面。田丹丹用煙蒂燒燬少女的顏面。訪談過後,是因為田丹丹覺得火災、燒燬的痕跡在畫面的正面不復可見,她為自己彌補的不露痕跡感到不可理解。

劉人鵬:〈沒有眼睛可以跳舞嗎?——汙名、差異與健全主義〉,《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序言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蜃樓論叢第零肆輯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各方推薦


司黛蕊(Teri J. Silvio)|中研院民族所
吳靜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張榮隆|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理事          

封面書腰


在「殘」與「障」的位置上,重行探索被遮蔽了的歷史、暴力與權力關係。
「聾人從來不曾占有家園。由於聾人乃分散地出生於不同的健聽家庭裡,他們從一開始就處於某種離散的狀態。」——H-D. Bauman and J. Murray

封底書腰


殘與缺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的位址。
「一般盲人對於什麼是『看得見』的理解,要強過一般明眼人對於什麼是『看不見』的理解。盲人在明眼人當中成長,上學,成人。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讀的文學,我們住的建築,都是明眼人設計的,而且是為明眼人設計的。」—— G. Kleege


內容簡介


殘障不僅是隱喻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我們的生長環境裡,常用文盲/「失明牛」來指稱不識字(通常也意味著低階級與沒文化)的人,以「臭耳人」形容聽者心不在焉或直接指稱聽不見的人,或者,以「跛腳政府」比喻政府施政的無能——「殘障」作為隱喻時時充墊著我們的語言,而那樣的隱喻有其物質性,更是活生生的現實。「殘」與「障」深具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具現著種種意識形態爭戰,也是現實權力鬥爭的位址。本書選收十篇殘障研究相關論述,希冀能從習常看待「殘障」為個人生命悲劇,以「健全主義」思考的生物學醫療觀點,轉移到文化與社會的視角,重新思考「殘障」的社會性與歷史性,使「殘障」成為一具有政治性的範疇、促成社會改變的進程。

「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

自幼罹患一種肌肉會萎縮的病症,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權律師強森,秀麗的深色長髮編成長辮溫柔垂落在她纖細的肩膀,背脊呈現優雅的「扭折深曲的S型」,說:「並不是我醜」,「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要怎麼看我」。相對於多數人看見強森只能看見一個受苦的生命,或者,一則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強森教導我們如何欣賞她所呈現的「稀有的美」,引領我們注視她卻不在她身上粘黏汙名的標籤,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觀看倫理,重新思考另一種看的政治。「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強森讓我們看見,一個值得過的人生,看起來就像她這樣。

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

一個在殘障研究中經常被複誦的認同政治論調,說:白人不會變黑,男人不會變成女人,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會變成殘障。誠然,只要活得夠久,絕大多數人都將變成殘障,然而,那些在早年就變成殘障的人,那些最缺乏管道享用醫療照護的人,那些受苦的時間更長、而又比較早死去的人,都是住在未開發國家的貧民。不同於第一世界宣稱的普世平等流動自由的全球化模型,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觀點呈現出:富人以交易之名對於窮人的「器官劫掠」,富國藥廠將感染病毒的藥品銷往貧困的國度造成嚴重傷殘,把生產的地雷賣到戰亂的區域,再透過紅十字會空降慈善的義肢......——「殘障」作為多重政治性交會的位址,挑戰著階級的不公與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種種不義。

「如果你是瘋子,你還能不能有健全的心智?」

普萊斯作為一個「瘋子」,一個運用心智在學院討生活的創作與修辭學教授,透過重返數個關於「精神障礙」詞彙的社會與文化脈絡,釐清和她自身經驗間的關係。「成為身心障礙者」,之於她「是一段牽涉了社群、權力和愛的旅程」,她用一個故事說明自己如何從一個花很多時間在醫院裡,被醫生開藥和打針的人,輾轉移居到一個多樣而充滿爭議性和關愛的身心障礙社群裡:2008年的一個冬夜,經過長程飛行,感覺慌亂的普萊斯走進一個探討身心障礙的論壇,而馬可斯張開雙臂,給了她一個結實的長長擁抱,她說:「我們的手臂得彎成古怪的角度才能在他輪椅的局限下擁抱,他的下巴卡著我的頭皮,我們的皮膚溫暖地貼著。對我而言,這個擁抱就是身心障礙社群。尼爾可能知道或不知道40歲了還因夜魘而驚醒是什麼感覺,而我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拼命努力說出成形的字句是什麼感覺」,但對她而言:「定義身心障礙就是去跨越這些空間,將手伸出。」


目次

沒有眼睛可以跳舞嗎?——汙名、差異與健全主義|劉人鵬
21世紀的聾研究:「耳聾得益」與人類多樣性的未來|H-德克森.L.鮑曼、約瑟夫.J.默瑞|陳耀宗  譯
注視|蘿絲瑪莉.嘉蘭-湯姆森|楊雅婷  譯|陳耀宗  校訂
他者的可見與不可見|李智良、盧勁馳
定義精神障礙|瑪格麗特.普萊斯|林家瑄  譯|陳耀宗  校訂
從文化人類學觀點談「正常」與「殘障」|呂欣怡 
瘋狂的戰鬥:精神病學與身心障礙運動|布萊得里.路易斯|陳羿安  譯|陳耀宗  校訂    
青少年殘障者們的占領游泳池計畫|鄭聖勳
敘事的義肢與隱喻的物質性|大衛.T.米切爾、莎朗.L.史奈德|楊雅婷  譯|陳耀宗  校訂
通用設計:全球化時代殘障的工作|麥可.戴維森|楊雅婷  譯|陳耀宗  校訂
與失敗同行——運動中的時間、污名與身體感覺|何欣潔
後記:「日光原來是黑色的——倒也好!」|宋玉雯


作者與譯者簡介

編者簡介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北:花木蘭,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與丁乃非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與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

宋玉雯
清華大學中文系、社會所畢業,文字工作者。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蔡孟哲
政治大學會計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鄭聖勳
美術編輯。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博士後研究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現為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H-德克森.L.鮑曼(H-Dirksen L. BAUMAN)
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聾研究所教授。為《睜開你的眼:聾研究正說話》(Open Your Eyes: Deaf Studies Talking)(U of Minnesota P, 2008)的編輯,同時是《手語/標記身體詩學:美國手語文學散文集》(Signing the Body Poetic: Essays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Literature)(U of California P, 2006)的共同編者。

麥可.戴維森(Michael DAVIDSON)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所教授。與殘障研究相關的著作頗豐,近作包括〈聽到事物:耳聾表現中的演說醜事〉(Hearing Things: the Scandal of Speech in Deaf Performance),收於Sharon Snyder等人所編的《殘障研究:使人文學科能行》(Disability Studies: Enabling the Humanities)(MLA, 2002);〈幻肢:黑色電影與殘障身體〉(Phantom Limbs: Film Noir and the Disabled Body)(GLQ, 2003);〈奇怪的血:恐血症與酷兒國的未察邊界〉(Strange Blood: Hemophobia and the Unexplored Boundaries of Queer Nation),收於Timothy Powel編的《超越邊界:在多元文化脈絡中重構文化認同》(Beyond the Boundaries: Re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y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Rutgers UP, 1999)。最新專書為《給左撇子的協奏曲:殘障與由熟轉生的身體》(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Disability and the Defamiliar Body)(U of Michigan, 2008)。

蘿絲瑪莉.嘉蘭-湯姆森(Rosemarie GARLAND-THOMSON)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艾默理大學(Emory University)婦女研究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主義理論、美國文學,以及殘障研究。著有《非常身體:體探美國文學與文化中的身體殘障》(Extraordinary Bodies: Figuring Physical Disability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Columbia UP, 1997),編有《畸形:非常身體的文化奇觀》(Freakery: Cultural Spectacles of the Extraordinary Body)(New York UP, 1996);為《殘障研究:使人文學科能行》(Disability Studies: Enabling the Humanities)(MLA, 2002)的共同編者。近作為《注視:我們如何去看》(Staring: How We Look)(Oxford UP, 2009)。

布萊得里.路易斯(Bradley LEWIS)
醫學博士、哲學博士,紐約大學加勒廷個人化研究學院(Gallatin School of Individualized Study)副教授。接受人文學科與心理學的跨學科訓練,書寫介於心理學、文化研究,以及殘障研究。近作包括《敘事心理學:故事如何形塑臨床實踐》(Narrative Psychiatry: How Stories shape Clinical Practice)(Johns Hopkins UP, 2011)、《抑鬱:整合科學、文化、人文學科》(Depression: Integrating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ties)(Routledge, 2011)。

大衛.T.米切爾(David T. MITCHELL)
與Sharon Snyder合著《敘事的義肢:殘障與論述的倚賴》(Narrative Prosthesis: Disability and the Dependencies of Discourse)(U of Michigan P, 2000)、《殘障的文化方位》(Cultural Locations of Disability)(U of Chicago P, 2006),兩人曾共同製作三部與殘障藝術、歷史、文化相關的得獎影片,協助成立Modern Languages Association的「就職殘障議題委員會」(Committee on Disability Issues in the Profession),研究、書寫、策畫「芝加哥殘障歷史展」(Chicago Disability History Exhibit)、「工作的身體:殘障藝術與文化慶典」(Bodies of Work: Disability Arts and Culture Festival)。即將完成新書《殘障的地理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Disability),同時製作涉及食管閉鎖的社會與手術議題相關新片。

約瑟夫.J.默瑞(Joseph J. MURRAY)
任教於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聾研究所。歷史學家,從事聾研究,探索聾人間的跨國互動,從歷史性的角度分析聾人與聽人間的交集。

瑪格麗特.普萊斯(Margaret PRICE)
斯貝爾曼學院(Spelman College)英文寫作副教授,《殘障研究季刊》(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評論的共同編者。著有《瘋狂在學校:精神殘障與學院生活的修辭》(Mad at School: Rhetorics of Mental Disability and Academic Life)(U of Michigan P, 2011),目前正撰寫第二本關於學院如何「命名」與「不命名」精神殘障的專書。

莎朗.L.史奈德(Sharon L. SNYDER)
哲學博士,與David T. Mitchell合著《敘事的義肢:殘障與論述的倚賴》(Narrative Prosthesis: Disability and the Dependencies of Discourse);執導及共同導演以殘障為主題的相關電影,如《一個沒有身體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Bodies)。

何欣潔(Hsin-Chieh HO)
澎湖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

呂欣怡(Hsin-yi LU)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人類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李智良(LEE Chi-Leung)
香港作家。著有中、英雙語詩歌/小說集《白瓷》(Exist Random,1999)、散文集《房間》(郭詩詠編,Kubrick/廿九几,2008),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部分作品收入《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個人部落「處決1938!」,見:http://oblivion1938.com。

劉人鵬(Jen-Peng LIU)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北:花木蘭,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與丁乃非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與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鄭聖勳(Sheng-Shun CHENG)
美術編輯。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博士後研究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現為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盧勁馳(LO Keng Chi, Clayton)
筆名「不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生,詩人、作家。作品散見於《秋螢詩刊》、《字花》、《月台》、《詩網路》、《詩潮》、《城市文學》等文學刊物。曾奪多個文學獎項,包括「城市文學獎」新詩組冠軍,「香港青年文學獎」詩獎。於2009年奪得第二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獲香港助出版個人詩集《後遺——給健視人士.看不見的城市照相簿》(香港:三聯,2009)。現為文學雜誌《字花》編輯。個人網站「不信的日光語」,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clayton。
譯者簡介 林家瑄(LIN Chia-Hsuan) 
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現為期刊編輯,並從事翻譯工作。

陳羿安(CHEN Yi An)
清華大學外語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2011年起擔任兼職譯者、華語教師,現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指教信箱 cynthiaoncloudnine@gmail.com。

陳耀宗(TAN Yau Chong)
馬來西亞人,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定居馬來西亞檳城,專事文史翻譯與編輯工作。

楊雅婷(Yating YANG)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及文字編輯工作。譯作有《啥都瞭了》(行人,2004)、《馬戲團之夜》(行人,2007)、《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行人,2010)、《妻子離開我的理由》(行人,2011)、《記帳遊戲》(行人,2013)、《蘭閨寶錄:明清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長大下的孩童》(巨流,2004)、《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巨流,2008)、《關於美之必要》(天下雜誌,2008)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 書名: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 編者: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
* 頁數:288頁
* 尺寸:17×20cm
* ISBN:978-986-91263-0-4 
* 定價:280元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25日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任何時候都是再淫蕩出發的時候——邱剛健詩作分享會



任何時候都是再淫蕩出發的時候——邱剛健詩作分享會

9/27週六 pm6: 30|思劇場(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2巷1號3樓)
與談:袁瓊瓊、郭品潔、鄭聖勳;詩的再造:陳柏偉、黃民安、吳梓安

本次活動將由作家袁瓊瓊、詩人郭品潔與詩集美編鄭聖勳與會引言,創作人陳柏偉、黃民安、吳梓安另將分別擇選一首詩作,以譜曲演唱、戲劇表演與拍攝短片的形式,與聽眾分享詩再造的可能性。
場地座位有限,額滿為止,敬請儘早與會
邱剛健(1940-2013)
電影編劇、導演、策劃,詩人。早年與友朋創辦《劇場》雜誌,譯介西方現當代影劇作品與理論,並執導舞台劇《等待果陀》。其後以邱戴安平、秋水長安等筆名開展編劇生涯,主筆與合編劇本無數,重要作品包括《愛奴》、《投奔怒海》、《唐朝豪放女》、《地下情》、《胭脂扣》、《人在紐約》、《阮玲玉》等;導演之代表作有《唐朝綺麗男》與《阿嬰》。著有詩集《亡妻,Z,和雜念》(赤粒藝術,2011)、《再淫蕩出發的時候》(蜃樓,2014)。

主辦單位:蜃樓出版社、亞際書院
協辦單位: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思劇場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再淫蕩出發的時候



蜃樓文叢第零伍輯

再淫蕩出發的時候



【作者簡介】

邱剛健(1940-2013)

電影編劇、導演、策劃,詩人。生於福建鼓浪嶼,1949年隨家人移居台灣。早年創辦《劇場》雜誌,聚合莊靈、黃華成等友朋,大量譯介西方現當代影劇作品與理論,並曾導演與劉大任合譯之舞台劇《等待果陀》。1966年前往香港,以戴安平、邱戴安平、秋水長安等筆名開展編劇生涯,陸續與張徹、楚原、譚家明、許鞍華、關錦鵬等導演合作,主筆與合編劇本無數,是知名的編劇大家,嘗言:「《去年在馬倫巴》是我的老師。」重要作品包括《愛奴》(1972)、《投奔怒海》(1982)、《烈火青春》(1982)、《唐朝豪放女》(1984)、《地下情》(1986)、《胭脂扣》(1988)、《人在紐約》(1990)、《阮玲玉》(1992)等。執導的《唐朝綺麗男》(1985)與《阿嬰》(1993),用風格化的影像語言為華語電影備增異色。其後移居紐約、北京,往返兩岸,在不同城市間繼續創作,晚年更加醉心於寫作現代詩,著有詩集《亡妻,Z,和雜念》(赤粒藝術,2011)。 



【封面書腰】

《胭脂扣》與《阮玲玉》編劇大家邱剛健未完詩稿

王渝、胡續冬、唐捐、孫梓評、秦天南、袁瓊瓊、張照堂、許知遠、郭品潔、楊澤、楊識宏、葉輝、劉大任、羅卡、關錦鵬 
跨界推薦

【封底書腰】

他看過的
一瞥或瞠目
足夠他糜爛餘生
——〈新詩滿眼〉

任何時候都是再淫蕩出發的時候——邱剛健詩作分享會|9/27週六 pm6: 30|思劇場(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2巷1號3樓)
與談:袁瓊瓊、郭品潔、鄭聖勳;詩的再造:陳柏偉、黃民安、吳梓安 



【本書介紹】

邱剛健,一個曾經驚世駭俗,後來卻相對沉寂的創作者。

他在六十年代與友朋創辦《劇場》雜誌,譯介西方現當代影劇理論與作品,並衍生出另翼的實驗性創作,在台灣的文藝行動中具有開創性意義。他曾經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電影劇本,邵氏時期的作品已可見其耀眼的才華,八十年代以來與多位香港新浪潮導演的合作,更步入他編劇生涯的全盛期,累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與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的肯定。邱剛健寫劇本極慢,講究氛圍描寫細緻,強調要用形象思考,人物對白常常充滿詩意——他認為劇本可以作為完整的獨立作品。而這些寫作劇本的特點,同樣也呈現在他的詩作裡,他的詩,往往充滿戲劇性,像他的劇本一樣講求場面調度,彷若一個個鏡頭在讀者眼前搬演。

但少有人知道邱剛健也寫詩,甚至寫詩可能是他最為重要的精神生活:現代詩是他「一生從不放棄的追求」(劉大任),也是他「最終最愛的付託」(張照堂)。晚年的邱剛健更為醉心寫詩,也一如既往的吹毛求疵:每首詩要打印四份,以便隨時修改,如改動了一字,同樣也要再打印四份,若感覺不好,還要再改回去(趙向陽)。是這樣近乎偏執的創作態度,讓《胭脂扣》與《阮玲玉》成為華語電影裡的傳奇,更讓他執導的《唐朝綺麗男》和《阿嬰》成為另類經典,也讓我們讀到《亡妻,Z,和雜念》(赤粒藝術,2011)裡「哀痛中見豔色」的抒情廢頹與奇想異念,而未完詩稿《再淫蕩出發的時候》一樣意象準確,充滿著性與死亡的隱喻,如組詩「伊人」與「祈禱室」用豔情表達傷逝悼亡與種種質疑,部分詩作中從淫蕩婦敘事位置所發出的浪聲賤語,在在都挑釁著我們所熟悉的含蓄詩學傳統:邱剛健的「淫蕩書寫」,始終駭俗,怪誕,驚世程度絲毫不減——「任何時候都是再淫蕩出發的時候」,邱剛健在創作上的堅持,從不允許自己泛舊沉寂。

劉大任在〈想到邱剛健〉一文最後,引用當年邱剛健悼念黃華成的詩句:「現在你可以盡情地嘔吐,盡情地嘔吐,/不用怕我們會再嫉妒甚至是你的穢物,追趕你,/把你打死。」(〈黃華成輓歌〉)。詩人走遠,但他留下的「滿眼新詩」,將如他總活在時代最前沿的其他創作,永遠前衛,歷久彌新。 


【目次】
I

新詩滿眼 給劉大任張照堂楊識宏 10 歌的長度 11 伊人 12 詩的長度 14 伊人II 15 伊人III 16 伊人IV 18 公寓 19 伊人V 20 祈禱室 地藏王菩薩 22 祈禱室 諸佛 23 祈禱室 白瓷觀音 24 海釣 26 戲謔一首:葡萄牙的安妮 27 戲謔一首:讀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 書中吳偉的一幅水墨畫「春江魚釣」的照相圖版 29 以前的一位朋友現在變成植物人了 30 試想楊識宏一些畫的母題 31 伊人VI 33 試想楊識宏一些畫的母題 34 伊人VII 36 記憶的空海 37 日昃 38 伊人VIII 39 看雪 憶及曾經見過的一隻遼東白鶴 40 閃電 41 伊人IX 給老嘉華 42 啊 44 室內設計 45 祈禱室 47 空氣的形 48 祈禱室 49 賦格 聽巴哈 50 聽修曼 52 她想起三兩句 Hart Crane 的詩 53 回信I 54 回信II 56 中間 57 旁邊 58 旁邊與中間 59 記憶與忘記張照堂的兩張照片 64 旁邊 68

II

72 但是他還在沉迷看 74 前景 75 海葬 77 女之叫聲 78 賦格 聽巴哈 80 長城磚頭 81 女之空喊 84 斷句殘篇 87 回顧 1962 年張照堂拍的一張照片一個人沒有頭只有立姿的黑影


89 有聊的重複・趙向陽


* 書名:再淫蕩出發的時候
* 作者:邱剛健
* 頁數:96頁
* 尺寸:14.8×19cm
* ISBN:978-986-860-66-9-2 
* 定價:220元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23日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鬼在春天做什麼



蜃樓論叢第零肆輯

鬼在春天做什麼


【作者簡介】

吳永毅
二流的左翼工運知識分子暨龜毛的前文青初老小男人

1956年生,成年後進行男性女乳切除手術。八○年代,連得兩屆(1980-1981)時報文學獎後放棄寫作,負笈留美柏克萊。解嚴後於九○年代回台,成為台灣新左翼刊物《島嶼邊緣》編輯委員、《中國時報》勞工記者。籌組中時工會遭解僱後專職搞勞工運動二十餘年。因為「運動傷害」,以自敘傳寫下《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台社,2014),並有創作文集《鬼在春天做什麼》(蜃樓,2014)。




【書訊】


「名匠手筆下唐吉軻德」
「有丑角不得已的喜感
      螳臂當車的氣宇」
                       ──羅智成

上個世紀的小說
本書收錄的六則小說,有呈顯當年風行的寫實主義色調的作品,如分別獲得第三、四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的〈新來的獅子〉與〈聖人再世〉,也有閃爍著現代派光澤的作品,譬如同在一九八〇年代頭一兩年創作的〈等待星星〉。在兩種文藝創作路線之間,我們在吳永毅小說中讀到的不是判然二分的撕裂,而是匯聚某些壞情感而成的汗漬與餿味;一邊諷刺但也一邊羨慕的男子漢之夢,尷尬的善人、彆扭的受害者……。

二流的小人物
本書另部分選收作者兩千年後的作品。上世紀與這世紀,小說創作與社會書寫,不論在此在彼,我們都讀到了吳永毅對於身體、對於階級的關注與孜孜矻矻的描寫。或許,這個世紀的故事多了點年紀的重量,所以長出了〈致羅某〉裡的哀悼,卻也讓〈致羅某〉比〈等待星星〉更等待星星,而〈怕水・80 c.c.〉裡的青春有著一九八〇年代的生猛,毫不手軟的自剖或許也意謂著二流身體自我鍛鍊後的轉進;或許這次,我們有機會不被新來的獅子所噬食,甚至原來,打老虎的武松靠的也是一副二流身體,而賣炊餅的武大郎才是說故事的人。

沒有名字的小矮人也要說話
改搞工運不再寫小說的得獎作家有時得面對這樣的提問:「為什麼不寫小說了?」似乎放棄創作總需要一個偉大的理由,在這樣的期待裡,獻身文學比投身社運更能抵擋人事全非,而在另個脈絡裡,似乎搞運動又比寫小說來得神聖給力。但這本文集或許正試著告訴我們:加諸文學與運動頭上的桂冠都是荊棘做成的。可能有些事文學/運動做不到,或許另些事文學/運動做得更好,也或許文學與運動的距離並沒有三十年那麼遠,就像在全國關廠工人抗爭中悍然絕食的臥軌大叔與帶著胸部疤痕怕黑怕鬼怕髒的二等兵,兩者間的距離可能也比所能想像的更近──重要的是摘下桂冠感覺那荊棘的刺痛,在拾起與扔掉之間曲曲折折的路途裡,記下小矮人沒說出口、說不出口的聲音。


【書腰與推薦】

丁乃非、李幼鸚鵡鵪鶉、劉人鵬、羅智成 共同推薦

二流身體:上個世紀的小說

下池時,小男孩盯著我的胸部疤痕看了幾分鐘。
我的身體,就這樣變成純真少男記憶中的一小塊陰影。
──〈怕水‧80 c.c.〉



【目次】

序:Dear W的記憶迷宮│羅智成

大力士:金夢
等待星星
新來的獅子
金伯伯的鼻子
聖人再世
鬼在春天做什麼?

隱性小市民掙扎的筆跡:四個嫖客的故事
天橋:一個關於「我是誰?」的故事
致羅某(傳說中肉麻的BL情書)
怕水‧80 c.c.

後記:春天之後,鬼又做了什麼?



作        者:吳永毅
出  版  社:蜃樓出版社
策        畫: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出版日期:2014年4月30日/5月5日上市
 I  S  B  N:978-986-86066-8-5
規        格:14.8x21cm
頁        數:264頁
售        價:250元